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矛盾,写出来的作品总是感觉到像糟粕,内容是如此的单一,没有深度。
有深度的文字,读者不愿意看,例如传统文学,很多有深度的理念,需要反复推敲与阅读,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。
传统文学可以从多方面,多角度阐述一个问题,最终可以追溯到问题的本质与核心,这对读者的思想深度提升,是非常有好处的。
可是读者选择拒绝这一切,选择漠视一些好的作品,而情愿被情绪牵动着,被动的不由自主的去阅读一些带有偏见,观点犀利的作品?
当然,这里指的读者,是那些只喜欢单一的主观判断,只跟随自己的主观意愿去阅读的读者,并非指所有的读者。
另外一类较为小众的读者,依然是会思考的,他们渴望的是自我提升,选择对抗人性的弱点,所以对于目前市面上这些观点清晰且单一的作品,他们是不会看的,也看不下去。
然而大多数读者,都是抱着娱乐至死的心态去阅读,对于思想的提升,并没有受到他们的重视,我们暂且称这类读者为小白读者。
从我的观念出发,小白和老白读者并非是单纯的读多少作品的问题,而是要看他能不能保持持续的思考,深度的去推敲和判断问题。
小白读者也并非是绝对的小白,可能在某个问题上,比如说某个情节上刺痛了他,由此带来了他的深入思考,这个时候他的智商在线了,就不能称之为小白。
同样的老白读者也绝非是一直都是一个老白,他也有堕落的时候,也有可能一直堕落下去,最终变得比小白还要小白。
为什么这样说?假设老白读者是一个计算机高手,此时他的确是一个高手,但是假如有一天,老白读者他堕落了,每天沉迷打游戏,不可自拔,原来的能力逐渐丢失了,他还能称之为高手吗?
因此我们总是会陷入一种标签化的简单的逻辑陷阱中。
例如我现在认识一个网友,他是写小说的,我给他打了一个作者的标签,那他永远就是作者了吗?显然不是这样的,也许一年以后,他就不写说了,改行做了销售,三年以后他完全忘记了如何写小说。
这样看来,我们总是习惯以不变的思想状态以及不变的经验,去判断和看待变化的世界,这样就容易导致我们的判读和预测大概率下会出现错误。
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读者的本质,读者的本质是变化的,根据读者自己的人生状态,在不停的发生着改变。
因此我们说没有绝对的小白读者,更没有绝对的老白读者,他们的状态是不停的在变化的。
这种变化我们只需要知道就行了,并不需要我们去判断每一个读者此时的状态,他们的状态我们也无法准确判断。
那我们知道这种变化的读者,有什么作用呢?
这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,不至于局限于单一的,标签化的简单的世界观,可以使得我们能够看到更加广阔的世界。
网友评论